俄罗斯的工业分布特点:接近原料产地,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基础,就近分布,在内陆地区! 俄罗斯的工业具备这样的特点,与其资源条件具有密切关系: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铁矿等资源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有利于重工业的发展。俄罗斯的工业分布也因此接近原料产地!
加尔各答,又称为喀拉拉,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同时也是该邦最大的城市。作为南亚地区的重要商业和文化中心,加尔各答具有独特的工农业特点,这使得它在整个印度乃至亚洲地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加尔各答是印度最早开发工业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城市的工业基础广泛,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如纺织、化学、钢铁、制药、汽车制造等。这些工业在推动城市经济稳步的增长、就业增加以及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尔各答作为纺织业的重要中心之一,以其纺织品的质量和出口量而闻名。工业区内的纺织厂经营着很多类型的纺织产品,从传统的棉纺织品到现代的合成纤维制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些纺织厂为加尔各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为城市的经济稳定和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纺织业,加尔各答还在化工和制药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该地区拥有多家大型化工厂和制药公司,以生产各种化学品、药品和生物制剂。这一些企业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出口到国际市场。加尔各答所产的化学品和药品拥有非常良好的质量和竞争力,为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钢铁工业也在加尔各答占了重要地位。该地区拥有多家大型钢铁厂,生产各种钢材和相关这类的产品。钢铁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为建筑、制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汽车制造业也是加尔各答的一个显著特点。许多国内外汽车制造商在该地区设有工厂,生产各种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这些工厂为加尔各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高质量的汽车产品,同时也为城市的出口创汇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加尔各答以其工业而闻名,但该地区的农业也有其独特之处。加尔各答周边的乡村地区适宜农业发展,土壤肥沃,气候适宜,这为该地区的农产品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加尔各答以其稻米和茶叶的生产而著名。稻米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供应本地居民和周边地区的需求。加尔各答所产的稻米以其优质和丰产而受到赞誉。
茶叶是加尔各答的重要特产之一。该地区的土地和天气特征情况很适合茶叶种植,使得加尔各答成为印度乃至世界上著名的茶叶生产地之一。加尔各答所产的茶叶以其香气和口感而受到广泛认可,深受消费者喜爱。
此外,加尔各答还种植其他农产品,如小麦、蔬菜、水果等。这些农产品的种植不仅满足了本地居民的需求,也为周边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粮食和农产品供应。
加尔各答的工业和农业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工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并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农产品的销售也为工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如纺织工业使用的棉花、化工和制药工业使用的植物提取物等。
工农业的互动还通过农业加工业得以体现。加尔各答拥有大量的农产品加工厂,将农产品加工成各种食品和别的产品。这些加工厂为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提供了渠道,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同时也为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工农业的互动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互联互通。农产品的流通使得城市居民能享受到新鲜的农产品,而工业产品的销售使得农村居民能够轻松的享受到现代工业带来的便利和产品。
加尔各答作为印度西孟加拉邦的首府,有着非常丰富的工农业特点。工业的发展为城市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就业的增加,而农业的发展则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供应。工农业之间的互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尔各答的工农业特点既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也保留了农村的传统与农产品生产。
目前北极地区工农业开发水平不高,而现有的农业技术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粮食需求。但科学家们相信,这一经济领域潜力巨大,且现在北极圈国家正在加强发展农业。
观察到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基础设施开发办法和农作物栽培系统适应方法都失效了。文章指出,在北极圈国家,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反映出来。比如,慢慢的变长的植物生长期允许扩大农业生产,多样化种植及引进历来生长在较温暖地区的作物。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北极圈国家未来有可能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切实贡献。
一是南非农业具有鲜明的二元结构。南非国内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农业生产机制,其生产内容、水平、特点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种原因是少数白人农场主经营的发达的大农场,是高度商品化的农业,提供南非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另一方面是非洲人仅能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
南非新政府继承下来的是一种极不平等的土地所有制结构。种族隔离统治时期的土地法令将86%的土地给了白人,广大的黑人被排挤到土地贫瘠的“保留地”。
到种族隔离制结束时,先前白人地区由6.7万个农场主占有,规模大都超过1000hm2,而71%的农村人口居住在剩余的14%的土地上。黑人地区人均占有可耕地低的仅0.1hm2。南非农业中的这两种极端在短时期内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二是农业商品率和生产率高居非洲前列。商品农业经济在南非发展的历史较为悠久,它从一开始就同宗主国的海外市场紧密相连。开普殖民地的建立,其第一个任务是为过往船只提供蔬菜、肉类、淡水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钻石、黄金采矿业兴起后,大批移民纷至沓来,使得城市快速地发展,飞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对粮食、蔬菜、肉类、水果的大量需求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三是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南非农业因地理、资源条件不同而异,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主要农作物有自己的集中产区。例如最重要的作物玉米集中在西北省,自由州的西北部、北部和东部,马普马兰加省高草原(海拔1300米以上)以及夸祖鲁-纳塔尔地区。
小麦是仅次于玉米的重要的粮食作物,产区主要在冬季降雨的西开普省、西北省、北部省和自由州(该州的产量最高,但因气候原因,年度产量变化幅度较大)。西开普省西南部地中海式气候区降雨可靠,冬季温和多雨,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是小麦最为稳定的产区,素有小麦谷仓之称。
其他粮食作物中,大麦、黑麦、燕麦等播种面积不大,集中于西南部地中海气候区。南非是世界第十大产糖国,甘蔗大多分布在于沿海无霜冻地区及夸祖鲁-纳塔尔省沿海湿润区,另外10%左右的甘蔗种植在马普马兰加省南部的灌溉农业地区。棉花分布在北方省。
南非农业的二元结构特性严重阻碍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并且遭到黑人的强烈反对。
2011年,南非土地改革和农村发展部副部长图拉斯表示,南非政府将在5年内投入250亿兰特(约合36亿美元)加快新农村建设。南非农村5年发展计划的重点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创新体系、推进南非土地改革、加快土地资源重新分配。
2、南非化工业有两个显著特点:上游产业高度集中、发展良好;下游产业尽管多样化,但非常薄弱。南非合成煤、天然气基液态燃料和石化工业成就突出,在煤基合成和气变油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头羊。几百块做理财,也能有非工资收入!
2.但随着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现已有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发展,例如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等.
3.南亚国家大都为传统农业国,其经济特点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为辅的综合型经济.
1、小农经济占非常大的优势 虽经历了长达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 的土地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 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封建和半 封建的经济成分占有优势。据印度官方抽 样调查(1985/86年度),占农户总数1. 3%的最富的大农拥有14%的土地,23% 的农户是佃农与半自耕农的混合,而占总 数50%的最穷的小农只拥有1%的土地。 不仅如此,—些小农和“边际农”(耕种土 地不足半公顷)还不断丧失其土地而不得 不加入无地农民的队伍。目前,无地农占 全国人口的35%。印度农业主要以个体农 户为经营单位,平均经营的土地规模为1. 68公顷(1985/86年度),但占农户总数 的57.8%的边际农户的平均规模只有0.39 公顷。
非洲工业大多分布在在中部、南部地区。采矿业和轻工业是非洲工业的主要类型。轻工业以农畜产品加工、纺织为主要。木材工业有一定的基础,制材厂较多。重工业有冶金、机械、金属加工、化学和水泥、大理石采制、金刚石琢磨、橡胶制品等部门。
南非位列全球第25大化学工业国,国内化工业占GDP的4.1%,占制造业产值的21%,就业人数约17.5万。
南非在种族隔离时期因受国际制裁而孤立于国际市场之外,加上化工工业上、下游企业均在内地,运输成本比较高,南非化工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基本是进口替代型。化工产品进口量较大。2001年进口化工品约250亿兰特,来源国为: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和日本。
目前南非政府正积极推动化工产品出口。2001年出口约200亿,占出口总额的10%左右,出口到中、南部非洲国家,美、英、澳大利亚、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日本、中国、西班牙和新加坡。
农业是中亚五国的传统主导产业。这一特征一方面与其自然资源条件适宜农业生产有关,另一方面,在前苏联时期的地区分工中,中亚国家主要以农业、矿产和石油资源开采加工业为主,形成了较为简单的产业体系。从中亚五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光热资源丰富。中亚五国与我国新疆一样,位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区域,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冬夏分明,冷热悬殊。夏季白天气温一般都在27度以上,日温差大。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间为2000—3000小时,光热同季,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养分积累,尤其有利于优质粮棉、果品、花卉等的生长。在灌溉条件下农作物基本保收。
2.土地资源丰富。中亚五国面积合计40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41万公顷,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总量的1/4,草地面积2.5亿公顷,相当于我国的62.54%。人口密度14.7人/平方公里,仅为我国的1/10。中亚五国有不少可耕地未被利用,如土地较多的哈萨克斯坦近年来农业用地在1500—1800万公顷,不到其耕地面积的80% 。
3.水资源较为短缺。中亚五国的年降水量在160—700毫米,其中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降水较多,五国的降水多集中在冬春两季,而且多在山区。中亚五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均低于8000立方米,虽高于我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平,但从整体上看属于缺水国家,对种植业形成一定的制约。中亚地区地表水分布极不平衡,地处锡尔河、阿姆河上游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拥有地表水资源分别占43.4%和25.1%,超过整个中亚地区的2/3。处于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农牧业在其国民收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灌溉用水量较大,而这三国的地表水资源的总和才接近1/3。中亚五国水资源在各国间的协调问题是关系中亚五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4.农业劳动力比重较大。五国人口合计近6000万,农村人口约占40% ,农业人口约占1/4。每一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5公顷耕地和39公顷草场,土地富余的哈萨克斯坦每一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18公顷耕地和149公顷草场。
5.农业资产金额的投入不足。虽然中亚各国重视农业的程度在逐渐提高,但受经济转型即农业私有化改革和各国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和矿产资源开采等重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经济发展的策略的影响,造成了农业投入体制的不完善和农业信贷体制的不健全,中亚五国都会存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1999-2001年,中亚各国农业得到农业外部支持的资金总额相当于各国2003年的GDP占比分别是:哈萨克斯坦0.4%,吉尔吉斯斯坦8.2% ,塔吉克斯坦5.2% ,土库曼斯坦0.004%,乌兹别克斯坦0.58%。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农业外部支持主要来自于FAO等国际组织的救济援助。
6.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中亚五国的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低。以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为例,中亚五国2002年的农业不动产资产构成中,农机所占的比重分别为:哈萨克斯坦3% ,吉尔吉斯斯坦8% ,塔吉克斯坦3% ,土库曼斯坦3%,乌兹别克斯坦4%。
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方面,主要以粮食(小麦、玉米和水稻)、油料和棉花这三类土地密集型产品为主,其他较重要的作物是甜菜及蔬菜瓜果。中亚五国都普遍重视粮食生产,强调粮食自给。目前,哈萨克斯坦能够大规模出口谷物,2003年出口小麦占农产品出口的71.3%;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粮食基本自给;吉尔吉斯斯坦需要进口约5% 的谷物;塔吉克斯坦一直是缺粮的贫困国家,被联合国列为救援国家。中亚五国的小麦产量占全球的3.2% ,其中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列全球小麦生产国第15位和24位。
埃及的工奴业城市主要是分布在北部地中海沿岸和尼罗河沿岸的谷地和三角洲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